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
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2018920
        按照《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16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号)、《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国教督办函【2016】3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6年山东省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鲁教督字函【2016】2号)等文件要求,学院围绕办学基础能力、“双师”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认真自评。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办学基础能力
        德州科技职业学院是2001年5月在原德州机电工程学校、德州机电职业中专和山东大禹专修学院“三校合一”的基础上,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和国家教育部备案设立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特色文化建设为引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依法治校、规范办学,深化教学改革,创新培养模式,先后荣获“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高校绿化合格单位”、“山东省高校后勤管理先进单位”、“山东省高校公寓管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中国教育报》先后全面报导学院的办学事迹。
       目前,学院建有主校区和青岛校区两个校区,占地1845.903亩,建筑面积161031万平方米。开设43个专业,涵盖装备制造、土木建筑、生物化工、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财经商贸、旅游、文化艺术、公共管理与服务等领域,全日制在校生13750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46人,其中:院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
       学院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举办者投入、学杂费收入及其他收入。2016年,财政拨款1116.37万元、学杂费收入11587.65万元。2017年,财政拨款1108.46万元、学杂费收入13583.97万元。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专门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校园信息化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校园网主干带宽1000Mbps,有线网络学院校舍全覆盖,无线网络覆盖重点区域。教学用终端(计算机)700台,网络信息点数1200个。拥有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办公管理系统、学生管理、校园监控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等管理信息系统,校园一卡通在校内就餐、图书借阅、校内购物、住宿管理等方面得到使用。有20门课程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建有网络教学资源,部分专业应用虚拟实训软件教学。
       学院实训基地仪器装备逐步完善,建有校内实践基地11个,实习、实训室99个,截止目前,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7909.79万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为5752.6元。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120.8万册,生均87.85余册。另有电子图书570GB、专业期刊270余种。

二、“双师”队伍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支持教师参加学历进修和技能培训,逐渐形成了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学院现有专任教师846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7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09%;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20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3.76%;双师型教师有1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0.45%。
       学院制定了《“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教职工进修管理规定》、《教师科研奖励管理办法》、《关于中青年教师实践锻炼暂行办法》和《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鼓励教师参加学历学位进修、业务培训、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对师生在市级以上技能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予以奖励。学院还通过开展说课、说专业、说教学方法等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参加培训和专业课程开发工作,带动青年骨干教师快速成长。教师在全省微课比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学院两校区分别依托校区所在区域高校、科研机构及大中型企业众多的优势,建立了一支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学院注重对兼职教师的管理与考核,修订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规定》,规范兼职教师管理。建立了兼职教师库,聘请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及其他高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具有社会实践经验和企业一线工作经历的能工巧匠到校兼职任课、培训讲座或学术交流,共同参与专业结构优化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构建、教材开发、科研服务等。
       我院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技术研发、课题研究等工作,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58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拥有国家软件著作权证3项。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由校内专家、行业企业专家、专业评估专家共同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开设的43个专业中,省级示范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山东省企校共建专科专业2个、省级品牌专业群1个。
       依据职业岗位需求及专业特点,全面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群实施“以新技术为引导,校企合作,双向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汽车类专业群推行“引企进校,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计算机类专业群实行“双环境、双师资”的人才培养模式;生物类专业群推行“产业主导,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电算化实行“证书引导,分层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酒店管理管理专业进行了“双主体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电子商务专业积极推行“学习、创业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等,各专业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学院建立了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系部每年依据产业、市场、岗位需求,进行在充分的社会调研,并形成专业调研报告。行业(企业)人员和学院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对每个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剖析,围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职业岗位能力需求,对各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进行解析,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的课程体系。
       学院实训基地仪器装备逐步完善,建有校内实践基地12个,实习、实训室99个。2017年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0.42个/生,2017年生均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实习时间180天/生。

四、学生发展
       学院全日制在校生人数13750人。2017年评选省级优秀学生12人次,评选省级优秀学生干部6人次,评选省级优秀毕业生111人次。2015年我院招生计划数为4600人,实际招生4947人;2016年我院招生计划数为5100人,实际招生5065人;2017年我院招生计划数为5400,实际招生4679人 。统招招生计划完成率保持在90%左右。
       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获得国家与行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学院设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中心,各系成立就业指导小组,全过程指导就业、全方位推荐就业、全面扶持创业,对全体学生开设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创业指导。学院每年举办多场毕业生招聘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双向选择,连续三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对口率达到80%以上。同时,一大批毕业生成为自主创业的典型。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和较好的创业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学院被评为“山东省就业工作先进单位”,两校区也分别批复为德州市和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学院高度重视职业技能大赛工作,各专业以技能大赛为抓手,“以赛促练、以赛促改”,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不断提高各级技能大赛成绩。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山东省特等奖和全国特等奖、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二等奖、山东省职业院校“汽车维修项目”、“会计技能”、“电子设计与工艺”二等奖和“蓝天杯”全国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各级、各类技能大赛奖项400余项。

五、社会服务能力
       学院充分利用人才资源优势,发挥产学研优势,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发。承担国家级、省级、市级科研项目58项,获得国家专利6项,拥有国家软件著作权证3项。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岗前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转岗再就业培训,近几年来先后免费培训新型劳动力8059多人、农民信息员514多人、农村防疫员656名,为企业培训一线员工423人,学院驾校每年培训汽车驾驶员5000余人。学院被评为山东省“千校百万”进城务工青年培训工作先进集体和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祭海节实景演出、亚沙会志愿者服务450余人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我院在办学基础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能较好地适应了社会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支持。

                                                                                                                                                                                                                               二〇一八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