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der("X-XSS-Protection: 1; mode=block");

今日·冬至

传统二十四节气
 

冬至,又称日短至、冬节、亚岁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

 

起源

 

 

冬至, 是周代出现的,到了唐朝开始成为节日,盛行于唐宋时期,相沿至今。据记载,冬至这天,日影最长,古人认为,冬至起,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所以周代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这一习俗一直沿用到汉朝仍是如此。

西汉时期,冬至被称为“冬节”。《后汉书》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由此可见,西汉时期的冬至,官府不仅要举行祝贺仪式,而且还要放假,官员不上班,商人停业,亲朋互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魏晋时期,冬至这天要接受方国和百官的朝贺。唐朝也是如此,冬至,皇帝礼会登歌,奏《昭和》。唐朝皇帝会着盛装出席活动,百姓也会在这一天向父母尊长祭拜。宋朝时期,冬至在民间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年节,资料记载:“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古代习俗

 

祭祀。冬至日祭祀,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祭天,二是祭祖。古人认为,自然界季节的变化,是由天神来支配的,祭天,则具有感知自然的能力。冬至是阴气极盛,阳气始生之时,所以,此日须祭天。最早记载祭天的《周礼・春官・宗伯下》说:冬至日,大司乐要在地上的圜丘奏乐,演奏六次,则天神降,可以礼神。冬至祭祖之俗,最早出现在东汉的《四民月令》一书中,据该书记载说,是日,民间要向玄冥和祖祢供荐黍羊之物。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也记载说:冬至日,要更易新衣,备办饮食,祭祀先祖。明清时代,冬至祭祀更加盛行。
 

现代习俗

 

北方许多地区冬至吃饺子,相传与医圣张仲景有关;南方则普遍吃汤圆,象征团圆;广东人吃烧腊与姜饭;杭州人吃年糕;湖南湖北一带吃赤豆糯米饭;四川人喝羊肉汤等。

 

冬至包饺子



又是一年冬至日

让我们带着活力

迎着朝阳

走进浪漫的冬季

让我们一起感受属于

中华传统文化的温暖气息